高教信息参考2021年第3期(总第52期)

作者: 时间:2021-09-14 点击数:

【教育要闻】

教育怀为中华民力量......... 1

深化术人改革 激创造人力障部术人员管司 教师工责人于深技术度改导意见》2

【高端论坛】

论高破点................................... 4

对创考..................................... 6

【他山之石】

西华赛并2021 创新坛......................................................................... 9

试验大!...................................................... 10

【高教动态】

聊城批 26 基金...................................... 13

常熟计大奖.......... 13

 

 

 

 




 

 

 

 

 

 

 

 

 

 

 

 

 

 


【教育要闻】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830 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 2021 年秋季开学典礼。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

 

怀进鹏: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做到

6 个“要”

怀进鹏指出,教育系统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准确把握我们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

一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二要定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四要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五要坚持把 “四个面向”作为重要使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支撑。六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怀进鹏: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怀进鹏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要把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教育系统的指导原则,抓住主要矛盾,切实解决影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教育工作的机制、方法和行动,协同发力,不断探索发展路径,拓展教育发展新境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坚持系统观念方法,统筹两个大局,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善于预见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预案,保持定力,形成合力,不断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怀进鹏:做好教育工作,既要当好政治家,也要当好教育家

怀进鹏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做好教育工作,既要当好政治家,善于从政治上看教育,善于从民生上抓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也要当好教育家,深入研究和遵循教育规律,成为示范者、引领者、创新者。面对新使命新要求, 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境界和能力,奋力走好第二个百年新的赶考之路。

来自第 66 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高职第 11 期)、第 2 期教育部直属机关中青年干部

培训班暨第 64 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021 年高校高层次人才研修班、第 41 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2021 年部机关新入职公务员培训班暨 2021 年直属单位新进工作人员培训班等共 574 名学员参加了开学典礼。摘编自教育部官网


    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 教育部教师工


作司负责人就《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


导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就《指导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 1986 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等文件,建立了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对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提高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国家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职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健 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加以完善。

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分类推进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的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积极推进实验系列《指导意见》的研究制定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实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改革完善相应的职称制度,充分激发实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指导意见》出台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我们组织开展调研论证,梳理研究实验技术人 才职称评审政策,围绕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层级设置、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重点问题,通过座谈会、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调研了东、中、西部省市高校、中职、中小学及科研院所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工作情况,充分了解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指导意见》初稿。之后,通过召开专家座谈、征求部分地方、科研院所和学校等意见后,形成了征求意见稿,正式征求了各地、有关部门等意见,并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意见,充分集思广益,研究吸纳意见, 反复修改完善。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指导意见》。

3.《指导意见》对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有哪些重要改革举措?

答:《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举措,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形成覆盖全面、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指导意见》明确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设置正高级实验师,优化职称层级设置,打通实验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二是完善评价标准。为进一步明确评价导向,《指导意见》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放在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价的首位,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唯项目倾向,着重考察实验技术人才对所在单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安全、技术开发或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支撑作用。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不低于国家标准。对于少数特别优秀的实验技术人才,


可制定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在严把质量和程序的前提下,优先评价使用,畅通人才发展通道。

三是创新评价机制。《指导意见》吸收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实践成果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探索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完善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将职称评审权下放至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发挥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审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鼓励实验技术人才潜心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四是加强职称评审监管。《指导意见》要求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明确评审专家责任, 严肃评审工作纪律,建立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利益冲突回避、履职尽责考核、动态调整等制度,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加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强化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突出评审公正性。

五是强化结果应用。《指导意见》要求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紧密结合,将通过评审的实验技术人才聘用到相应岗位,及时兑现工资等相关待遇,实现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效衔接。加强岗位考核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4.对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有哪些要求?

答: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举措。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指导意见》对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等有关部门负责职称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状况,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实验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

二是结合实际,周密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切实抓好改革的贯彻落实。要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充分掌握本地区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等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状况, 发现、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细化政策举措,周密安排部署,落实改革要求。

三是加强宣传,平稳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做好新旧政策衔接工作,深入开展政策宣传与解读,加强思想引导,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实施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高端论坛】

论高校促进产教融合的难点、重点与突破点

一、高校产教融合的难点与重点所在

既然产教融合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深度合作,必然是在双方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前提 下的合作,而且是一种战略性合作。不然的话,如果只是为了短期效应而进行合作,那 么双方都会出现急功近利心态,那样的合作最终就会不欢而散。“相互理解”,指的是 在责任分摊时各尽所能,而非机械平均,否则就会出现斤斤计较的情况,那样的合作就 可能出现摩擦不断,也不可能长期合作下去。一般而言,当合作双方的实力比较相当, 都具有长远眼光,都为对方利益考虑,这样才能达成相互理解。否则,合作就不可能顺 利。正因为这样,“合作”首先双方领导人之间的合作,只有领导人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不会斤斤计较。当然,合作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需要进行制度约束,不能只凭领导人 的口头意向。所以,合作必须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内,如此才能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机制, 避免领导人更替造成了不必要的波折。真正合作,必须是真诚的,是讲究信誉的,是需 要主动承担责任的,不能恶意逃避责任。因为一旦开始合作,双方都要进行投入,有的 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合作不能正常进行,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重大损失。如果是主 观故意造成的,则必须承担责任。如果不是主观故意造成的,则必须取得对方谅解,而 且要主动承担自己该担负的责任,这样才能赢得信誉。只有在诚实守信的状态下,合作 双方才能开展长期合作。一旦任何一方违背契约精神,都可能造成合作的终止,轻则毁 掉信誉,重则诉诸法律,那样就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目前校企合作的最大难题在于 双方理念不同,合作的起点不同。学校一方往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难以照顾对方经济 利益诉求。企业一方往往对学校提出苛求,使学校无法承担,甚至被企业绑架,这样造 成高校不堪重负。所以,双方合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当然,合适的合 作伙伴指在组织理念上是相互认同的,从而在处事风格上也比较一致,这样就容易长期 合作。往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当下,无论高校还是企业 都比较注重宣传,但宣传的信息往往是经过包装的,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相对而言,高 校提供的信息比较真实,因为高校所提供的专业信息与科研信息一般都是比较真实的。 但高校所提供的专业信息和科研信息都比较简单,而且更新速度不快,特别是针对性不 强,比较缺乏用户意识,从而企业很难从中分辨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就为高校寻 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设置了障碍。相对而言,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过程中往往处于优势地 位,因为他们更清楚自己需求什么。当然,如果高校有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那样就可 以主动做一些功课,满足对方发展需求,这样在合作过程中才容易占据主动地位。这也 说明,高校首先必须具有服务意识,能够提供被市场所认可的产品,赢得企业的关注, 这样的话企业才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此时也就容易避免被动尴尬局面的出现。可以设 想,当高校具有人才方面的优势、科研成果方面的优势,而且不以营利为目的,那么必


然会在合作过程中占尽了优势,此时就不愁合作成功。这也进一步说明,高校促进合作的重点应该是把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上,而不是滥铺摊子,或从招生规模上获取效益。这种经营策略是民办高校常用的方式,因为民办高校要生存,必须取得一定效益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这种威胁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普遍都不存在。如果高校办学非常注重市场需求,就可能按照市场需要来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就能够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就能够逐渐获得专业竞争方面的优势。在这一方面,民办高校非常重视,这也是他们吸引生源的根本策略。但民办高校一般不太重视科研,因为科研的投入比较大,而且风险比较大,所以经常被忽视。但他们如果想成为真正有声誉的大学,没有科研实力是不可想象的。进行真正科研,就必须与企业合作,不与企业合作,就不知道真正的科研面向。只有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依靠,才能建立真正合作的基础。所以,高校办学实力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非由排名来决定。故而,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政府应当放弃对他们的排名要求,应当充分交给市场来选择,让他们在市场上锻炼自己,由市场进行排名。

二、促进高校产教融合的突破点

毫无疑问,促进高校走产教融合模式发展道路的突破点仍然是评估机制改革,必须 真的把应用型科研作为评价高校实力的主要方面,唯有如此才能端正高校的办学态度,否则高校会仍然按照排名转。我们知道,绝大多数高校不适于从事理论研究或基础科研,如果不从事基础科研或理论研究,就很难发表学术论文,而按照排行榜的逻辑,他们必然要多从事这些研究才行,而这与他们的办学定位不相符。从他们的办学能力和实力出发,从事应用类科研更能够发挥他们的长处。如果一切按照大学排名转,就是一种舍近求远、扬短避长的不明智之举。应用型高校只有通过从事应用型科研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实力。如前所言,从事应用型科研不仅可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企业回馈,而且能够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支撑,因为只有充实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真正才能,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会促进办学声誉的提升,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合作,如此就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坚决地克服由大学排名所造成的高校同质化弊端,使高校办学真正朝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办出 真正具有应用型特色的高校。研究型大学也是如此,因为适合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毕竟是少数,而且大学也必须要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出路,所以,必须鼓励大批教师从事应用型科研,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避免大家走上恶性竞争的老路。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道路还很长,他们首先需要端正办学态度,不能一开始就把追求办学升格为目的,也不能一心盯着排行榜转。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尽快地取消大学排名的做法,鼓励大学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方向转变,真正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正本才能清源。高校只有克服功利主义心态,才能真正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一所高校是否成为一流大学,从根本上是看他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而非看大学排名的地位。一句话,


一流大学是通过社会贡献获得尊重的,而非依靠排行榜排出来的。(摘编自《高等教育评论》)

 

 

对创新地方高校公共治理制度环境的思考

一、地方高校公共治理制度环境的现实问题

地方高校是指在政府拨款、干部人事等方面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的高校。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的“权力下放”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地方高校在学校数量、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这种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高校在治理上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一)政府作用的越位与其他主体的缺位

目前,虽然在对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上,初步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并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新型高教管理体制。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处于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严格控制之下,这种长期“高度集中”与“严格控 制”的高教管理体制模式,已经内化为地方政府管理高校的心理定势与行为范式,成为一种习惯,被地方政府继续沿用。由此,致使在中央权力下放和高等教育地方化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高校管理的具体做法仍然带有很浓厚的计划色彩,时有“越位”现象的发生。如部分地方政府将地方高校作为其管辖的一个事业单位来对待,实行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的线性思维方式,按照统一设定的行政规制管理高校。另一方面,家长、社区、教育中介组织以及用人单位等各种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在对高校的公共治理中基本没有参与进来,没能体现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之功能,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

(二)政府制度的模糊与其他规范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和推动了地方高校的迅猛发展。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奠定了扎实政策基础,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地方高校的腾飞开启了全新阶段,1999 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促进了地方高校的跨越式发展,而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则指明了地方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注重质量与内涵。但是在我国现有关地方高校的政策法规中,对教育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内容“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划分还显笼统,权责仍不十分明晰。中央政府如何统筹管理全国高等教育、如何对地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地方政府如何对地方高校进行有效管理、如何科学统筹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切实保证地方高等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等诸多内容尚需在政策措施中进一步明确。与此同时, 有关家长、社区、教育中介组织以及用人单位等各种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地方高校的治理等方面的规范,可以说仍是一片空白,迫切需要加强研究。

(三)政府治理的刚性与高校自治的弱势


虽然《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一系列自主办学权,如“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要、 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招生比例;高等学校依法自 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 织实施教学活动;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进行 多种形式的合作”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这种自主权严重受限。如迄今为 止高校并不能自主灵活地设置专业、自主实施招生与考试;有关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甚至课程的设置、学时的安排等,政府部门往往以政策文件的形式进行刚性规定。因此, 高校自治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下维持高校的正常秩序,高校自身缺乏 决策的权力,管理行为以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为依据。等上级的文件和通知、向上级请 示和汇报成了高校领导的主要工作职责。这种被动发展的惯性严重弱化了地方高校自治 能力的产生。

二、创新地方高校公共治理制度环境的路径选择

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公共治理问题必须在自身的发展和建设中解决。今 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各种教育问题进行纠偏和简单修补,而是要通 过政策调整来推动地方高校公共治理制度环境的建设,努力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社会参与制度,实现地方高校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

全球范围内,政府“治道变革”的核心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变为政府与社会共 同治理,社会参与是政府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就高校的治理而言,社会参与涉及宏观的政府、中观的高校、微观的教学三个层面,涉及政府、高校、家长、教育中介组织以及用人单位等主体。就政府层面的社会参与而言,覆盖决策、执行、监督等不同的方面,并侧重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供给:一是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的程序,按程序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二是建立社会中介组织的资格审查和准入制度以及行业自律制度,并依法保护社会中介组织独立自主的地位;三是建立健全学生与家长知情高校信息,参与高校决策与监督管理等制度规范,实现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在高校众多利益相关者中,就学生与家长而言,倘若学生与家长对高校教育拥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使他们与高校领导处于平等的地位来研究和讨论高校中的重大问题,那么他们必将对高校的发展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因此,建立社会参与制度,促进高校治理上的科学分享, 是创新地方高校公共治理制度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地方高校公共治理依据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趋向完善,适应形势所需,有力地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发展,但是如前文所述,在某些操作层面的政策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与明确。一是要进一步制度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高校的权限与责任,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具体惩治措施;二是要进一步明晰地方政府如何对地方高校进行有效管理、如何科学统筹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切实保证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切实改变政府面对责任“置身度外”与“独善其身”的现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法人治理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切实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的和谐有序;四是要通过修改教育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界定教育中介组织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等,切实保障教育中介组织法律上独立地位,从而营造评估之独立性、财政之竞争性的和谐制度环境;五是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家长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改革与高校管理的规范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从完善的制度上保证地方高校各权力的有效行使与责任的有效承担。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建创新型的政府与地方高校关系

创新高校公共治理制度环境,核心是明确政校的关系,明确政校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合理确定政府在教育管理中的应有职能,防止政府在管理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 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而真正实现政府治理方式从“全能政府” 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指令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为此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全能政 府”到“有限政府”角色的转变;二是要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领域内投资主体与办学者 的权责,根据政校分离的原则,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最终建立成熟的现代大学 制度;三是要建立教育公共财政制度,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政府通过立法、规 划、拨款等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四是要建立健全均衡的公共教育政策,营造高校之间公 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政校关系,促进地方高校快速健康发 展。另外,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地方高校尚需通过进一步求索与实践,从而营造出和谐 的制度环境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促使所有公共治理主体权责一致,确保所有公共治理主 体都要依法承担违法责任,尤其要确保过罚相当、罚当其责。摘编自《大学:研究》


                                【他山之石】

西华大学成功晋级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总决赛

并参加 2021 中国国际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创新高峰论坛

8 月 30 日上午,首届全国智能驾驶(四川赛区)测试赛在成都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试验

基地封闭测试区举行。本次比赛为 2021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重要配套活动,也是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技术和创新应用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交流。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由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主办,已经举办三届。本年度将首次以“大会+赛事”形式举办,智能驾驶测试赛分北京、江苏、四川 3 个赛区,四川赛区共有 26队伍、团体参赛。

测试车辆类测试项目包括启车出发、红绿灯识别、交叉路口左转通行、低速跟车、超 越慢车、车道线识别、掉头行驶、车辆切入、行人穿行、障碍物识别、交叉路口右转通行、指定区域停车共 12 个场景。

西华大学和宝沃汽车联合组队参加该赛事。宝沃汽车负责整车平台,包括底盘系统、线控驱动、制动和转向系统,西华大学负责自动驾驶平台,包括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车辆控制。西华大学将虚拟仿真的算法应用于实车挑战赛中。而实车挑战赛的难度级别更高,由于实车的环境感知信号干扰多、场景的不确定性高、测试和问题复现更加困难,同时实车的系统很复杂,需要解决测试中子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挑战很大。

汽车与交通学院高度重视本次赛事,指派学院教师孔令安副教授作为比赛团队负责人, 参赛同学在孔令安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多次学习探讨,根据同学们各自的专业优势, 明确分工、细心指导,定期举行列会,进行工作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持续对自动驾驶算法进行修改和优化,并在道路场景下进行测试。车队队员们加班加点,经常工作到凌晨 3 点,终于调通和优化了比赛的所有场景。

最终西华宝沃智行车队在各项测试项目表现良好,经过裁判专家组进行评分,西华宝沃智行车队获得北京总决赛晋级资格。

测试赛同期举办了 2021 中国国际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创新高峰论坛,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院长彭忆强参加高端对话环节,与业内大咖讨论智能网联汽车的生态建设和跨界融合发展。高端对话的嘉宾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进行智慧的碰撞,共同为四川省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出谋划策。摘编自西华大学官网


试验成功,在交大!

风车,转起来了

风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坐落在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一块幽静的草坪后。穿过长长的走 廊,来到风洞实验室模型加工区,这里散落着此前进行过风洞试验的诸多模型。最显眼的, 2018 年土耳其 1915 恰纳卡莱大桥的模型和照片。在模型加工区尽头,研究人员拉开一扇厚重的大铁门,风声轰鸣,一股强风扑面而来。

西南交大风洞实验室入目是一片空旷的空间,场地中央摆放着一个模型——最下方是一个直径 2 米的转盘,底座是一个直径 9 米的坡地,模拟的是项目的地形,坡地最上方是一个直径 2.7 米的未来科技城展示馆模型,形似风车。模型以 1:50 的比例制作,依靠 3D 技术打印完成,模拟范围为包括展示馆在内的直径约 450 米的区域。

模型前方有一堆小木块,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许浒介绍说,自然界的风场非常复杂,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表建筑群等因素都会对其造成显著影响,因此,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将计算风荷载时的地面粗糙度分为四大类。这些小木块就是用于模拟不同的粗糙度类型,专业术语为粗糙元。更前方是一排塔状的尖劈,它们和粗糙元组合,共同模拟大气层边界风剖面特征。在尖劈背面,是一块“黑洞”,背后放置着巨大的风扇。风,就从里面来。

这天是 820 日上午 10 点,成都未来科技城展示馆正在此地进行风洞试验。记者刚刚抵达现场时,研究人员正在转动模型转盘。

未来科技城展示馆模型正在进行风洞实验当天实验室的风速大概在 6~7m/s,模拟的风速源自成都的大环境情况。风的方向是固定的,研究人员根据一定的时间和刻度旋转转盘, 就能模拟自然界中任意方向的风,最后得到实验数据。

“你看,‘风车’转起来了。”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仕兴指着模型对记者说。

未来科技城展示馆建筑方案主创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设计主任 Lisa Iwamoto 和加州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 Craig Scott2019 年,两人创作的水母展馆概念方案曾获 2019 年美国国家设计大奖,因项目造型复杂,技术难度高,最终未能落地实现。“但中国可以。” 后来,成都未来科技城采用了该方案,两位主创人员结合成都本地丘陵地貌及绛溪河生态带, 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就有了现在的展示馆。

“风洞试验民用领域一般用于大跨度桥梁和超高层建筑。但近年来,随着建筑造型越来越复杂,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利用传统的技术手段进行计算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或材料浪费。”赵仕兴说,就未来科技城展示馆而言,项目不算很高很大,但风环境复杂,且建筑造型独特,风洞试验的研究成果会给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幕墙设计提供一个精准科学的依据。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中,得到实验数据后,也将根据数据进行设计的完善修正,保证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复杂建筑的缩尺模型设计和制作安装是最难的部分

“风洞试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专业理论和技术进行支撑。但从操作层面而言,整个试验最难的部分,是复杂建筑的缩尺模型设计和制作安装。同时,还要考虑地形。”许浒说。


 

这个项目的试验缩尺比例达到 1:50,这种规模的缩尺模型在建筑结构风洞试验中并不多见。整个模型表面共布置了近 900 个测点,测点的位置和密度则是通过高精度数值风洞模拟进行确定。因为存在大量造型复杂的空间曲面,最开始想用传统方法制作模型,但效果不满意,中途进行过返工修改。单是模型制作,就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

该项目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地形。“地形会非常显著地影响风的绕流特性,这个项目的建筑造型与地形条件较为特殊,要准确测试风荷载,最好将地形一并做出来。”采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的坡地模型能充分考虑局部地形对建筑风场的影响。

此外,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也很重要。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需将模型进行组装,还需不

断更换调试设备连接,整个试验过程将持续一到两天时间。

“除了建筑,风洞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运载火箭等领域的试验测试,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许浒说,西南交大 XNJD-3 风洞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边界层风洞,几乎能够模拟工程结构可能遭遇的地球表面最强自然风的作用,特别在模拟桥梁面对大风时的抗风试验上贡献颇多。

近年来,该风洞先后完成了国内外 100 多座大桥的风洞试验,包括世界上最长 10 座悬

索桥中的 5 座,最长 10 座斜拉桥中的 4 座。著名的港珠澳大桥、沪通公铁两用长江大桥、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等工程建设中都有该风洞的“贡献”。特别是跨度达到 2023 米的世界

第一悬索桥——土耳其 1915 恰纳卡莱大桥,通过全球招标,最后在这里完成了风洞试验。

“当下,风工程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许浒说,近年来一些“出圈”的事件,也让风工程走入大众视野。比如前段时间深圳赛格大厦楼体晃动,以及去年虎门大桥晃动事件, 都与风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有关。

“大国重器”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可能

风洞也在改变建筑业。赵仕兴提到,现在很多新颖的建筑物,都会用风洞试验来提供更加科学精确的决策依据。放在以前,这样的事完全不可能实现。一来,以前的建筑比较简单, 通过传统的技术手段即可;二来,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民用风洞实验室也极少。

“在风工程技术标准中,风洞试验是最靠谱的办法。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而言,只有一次建设机会,所以不能失败。这也是很多重大项目一定要进行风洞试验的原因。”他将风洞实验室比做“大国重器”是军用高科技反哺民间的方式和手段。“有了它,像未来科技城展示馆这样精美的建筑,也能从纸上变成现实。”

“它也是国家强盛、经济实力强大的体现。”赵仕兴表示,模型风洞试验和高精度数值风洞模拟技术结合,极大缩短了技术实施周期,提高了技术实施精度和可控性。

未来科技城项目是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西南交大风洞实验室进行的第四个项目,未来将有更多项目与实验室进行合作,这些项目或将包含海内外设计项目,都是“成都智造”强强联合的体现。


 

业内人士口中的“大国重器”可以给城市带来什么?

许浒认为,从行业来看,土木工程经过多年发展,从早期的“经验型”设计,到现在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从只简单满足于其使用功能,到满足各种性能需求,在建筑抗风设计理论和方法进步过程中,风洞试验都是其重要支撑,同时,高精度的数值风洞模拟技术亦有效提高了复杂建筑设计建造的数字化水平。“深圳赛格广场和虎门大桥事件也说明,我们在风工程领域仍需不断探索。风洞,将为未来行业探索和进步提供重要支撑。”

由于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边界层风洞断面尺寸,很多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只能在该实验室进行,因此实验室一年四季都在排队。而大量的项目实验,也将为实验室积累更多数据,未来或将有更多成果出现。“越来越多人会知道,在四川,在成都,有这样一个风洞实验室。‘成都智造’也会在国际的建筑设计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许浒说。摘编自西南交通大学官网)


                     【高教动态】

聊城大学获批 2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 2021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结果,我校共

获批 26 项,其中面上项目 9 项,青年项目 17 项。立项数量、立项质量、立项经费均达到我校历史最好水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量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 聊城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抓手,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稳中求进、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实力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一次的立项情况,必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的工作热情,必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做出贡献。(摘编自聊城大学官网

 

 

 

常熟理工学院在第九届全国高校数


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决赛中获一等奖

日前,2021 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 NCDA 大赛全国决赛获奖结果公布,我校师生参赛作品共有 8 项获奖。其中,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此前,我校师生作品共有 71 项作品在省赛中获奖,多项作品晋级国赛。

 

18 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孔晗畅作品《玄鲸之颂》指导老师濮琳姿),获时尚设计类别一等奖。该设计以澄澈的深浅蓝结合纯净的原色白,营造云升雾落的沉静氛围。将海藻、水波纹、飘然灵动的鱼尾用正反针、纱罗组织、拐麻花、芝麻点提花、嵌花、毛圈等组织来表现。利用不同纱线的粗细变化,疏密关系表现鱼尾的飘逸感,轻微破损边缘、毛绒感的纱线、流苏、抽褶等细节增加层次感和保暖度。并用粗纱线搭配段染金银丝、透明丝, 彩色颗粒珠子融合编织进行面料的二次设计来表现海藻肌理感,打造多元丰富的视觉及触觉效果。柔和的弧形下摆、近似色色块分割、一片式结构、丰富的肌理对比展现含蓄中的悠然自在。

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是艺术设计领域的高水平知名赛事,列属高等教育学会发 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也是大学生积极参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赛事之一。大赛每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八届,比赛设“非命题”“公益”“命题” 三个赛道,作品类别有人工智能+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影像、交互设计、环境空间、造型 设计、时尚与服饰、数字绘画、数字音乐等。


 

近年来,我校积极策划组织网络文化活动,鼓励学校师生结合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紧跟热点创作一系列网络文化作品,积极参加各级网络文化赛事,强化守正创新,扩大学校网络文化影响力,以优异的网络文化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摘编自常熟理工学院官网

 

 

 

 

 

 




 

 

 

 

主 办 单 位 究所

主 编 乐才


常务副主编 斯雄

 

副 主 编 联进 杨跃 范温卉

执行编联进 杨跃

 

 

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大道东段酒圣路8号  

联系电话:0831-3531167 邮箱:ybxygjyj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