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教育要闻】
怀进鹏在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作视频致辞. 1
更高起点更大魄力持续推进部省合作走深走实——教育部广东省2021年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召开 1
【高端论坛】
困惑与超越: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3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应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5
【他山之石】
“贵州车王”魏红杰做客博雅众创空间——贵阳学院-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创新创业沙龙(第6期)在贵阳学院大学科技园创业大厅举办. 7
邵阳学院思政课教师赴四川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 7
【高教动态】
绍兴文理学院教师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9
临沂大学祝洪洋教授团队在光催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9
【教育要闻】
怀进鹏在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作视频致辞
9月24日,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贵阳开幕。本届教育交流周主题为“知行合一——共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教育愿景”。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作视频致辞。
怀进鹏表示,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各领域交流蓬勃发展,教育交流周已成为双方在教育领域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重要机制化平台。过去的一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了教育交流合作不断线,成为双方共克时艰的缩影。
怀进鹏指出,今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展望后疫情阶段,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深化同包括东盟在内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希望各方加强政策互通,聚焦体系联通,推进产学融通,携手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老挝副总理宋赛、印尼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长穆哈吉尔、东盟秘书长林玉辉及东盟有关国家教育部部长、驻华大使,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及外交部、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通过视频或线下方式出席开幕式。(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更高起点更大魄力持续推进部省合作走深走实­­­­­­­­­——
教育部 广东省2021年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召开
今年是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十周年。9月25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2021年度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建文主持会议,广东省副省长王曦在会上介绍了广东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及“十四五”教育发展思路举措。
怀进鹏指出,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将教育作为重要先手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投入保障有力、惠民成绩显著、改革先行先试、开放稳步扩大、贡献日益彰显,教育改革发展特色鲜明、势头好、潜力大,为“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怀进鹏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广东教育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勇立潮头,先行先试,做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雁,有效探索积累发展经验和改革成果。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胸怀“国之大者”,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对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教育更好融入区域发展。抓住广东教育比较优势,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深化与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与高端研究的良性互动。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系统的深层次改革需求,优化教育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产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反哺经济社会发展。
怀进鹏表示,要持续推动部省会商合作走实走深,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协同推进 “双减”“双一流”建设等重要改革发展任务落实落地。
马兴瑞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教育部对广东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自2011年教育部与广东省建立定期会商机制以来,部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沟通、紧密合作,持续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有力促进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教育工作摆在全局的突出位置,重点在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快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广东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要在新发展阶段赢得发展新优势,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最终还是要靠教育。希望教育部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等方面,继续给予广东关心和支持。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以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参加会议。(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高端论坛】
困惑与超越: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困惑与问题
近年来,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话题。这是继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意义深远而重大。然而,由于对转型存在认识上和制度上的瓶颈,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如何超越这些困惑,关乎其转型的成败。
(一)认识模糊导致转型异化
第一,理解不深导致徘徊不定。部分高校领导对转型的意义、目的理解不到位。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转型是对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放弃,是对追求更名、升格、上层次的惯性路径和思维的扬弃,是办学层次和水平的“降格”,因而对于转型发展持迟疑态度。比如一些高校出于对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价值认识不足,对转型成本的理性考量与认识的模糊,对是否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持观望态度,在办学定位上出现了在学术型逻辑和应用型逻辑之间的摇摆不定。
第二,认识片面导致步入误区。部分高校领导认为,高校转型就是为了解决职业院校总量不够,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把应用型简单地理解为技能型,出现了向高职专业方向发展的一边倒倾向,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和加强工科专业建设,忽视或弱化了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发展;过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窄化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忽视了理论基础、逻辑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第三,借机逐利导致一哄而上。一些高校把国家转型发展的激励政策视为获取发挥着那资金的机会,无论自身基础如何,只要能获得资金支持,扩大教育规模,怎么转都行。
第四,思想发动不够导致上下不一。由于对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宣传不够,部分转型院校的教师思想认识难以跟上,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步调不一致,直接影响转型效果。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真正转型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和最终落脚点。
(二)相关制度缺失导致转型表象化
第一,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评估体系尚未得到制度落实。虽然《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目标,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形而言,虽然各方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和评价已然达成共识,但是在实践层面依然存在障碍。
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相关制度环境。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的转型,如果教师不转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便是一句空话。
第三,地方高校的应用型制度导向尚未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学术逻辑体系已成为高校的主导。人才培养以学术型为价值取向,课程设置以知识学科为本。这源于我国高等教育场域中权力中心对“应用逻辑”体系存在认识上的偏见,使得一大批被定位为综合性大学的地方本科高校,仍将“学术本位”奉为崇高,对转型发展不乏抵触情绪,缺乏内在动力。
第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不尽完善。从目前我国宏观高等教育体系考察,普通高等教育与中职、高职教育缺乏有效衔接与融合,学术型与应用型分界明显,不能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对更多更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来看,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而缺少应用技术本科及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形成了职业教育的断头路。
二、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既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又遇到制度上的瓶颈和难题。因此,必须努力破解认识上的局限和制度上的瓶颈,为确保地方本科高校健康有序转型发展开辟道路。
(一)观念转型——开放融合:确立社会导向的新型发展观
办学观念最终呈现的是大学的目标定位。观念上的正确转型,才会形成高校转型的内驱力。没有办学理念上的根本转型,仅靠行政主导,转型发展不可能走上自觉自为的理性之路。
第一,高校转型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之需。地方高校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自然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二,把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作为高校转型的重要导向。毕业就待业,硕士、学士在于就业难普遍存在,令政府和全社会担忧。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第三,全面准确理解地方高校转型的本质内涵。地方高校转型的本质内涵是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使高校具备更强的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服务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
(二)制度转型——健全配套:构建应用型导向激励机制
发展终究是要突破不适应的制度设计的。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制度方面的缺失和不完善。
第一,健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评价体系方面,现行的高校管理评估制度主要秉承一种外在的、合规定性的质量标准取向,而过于整齐划一、过分注重标准的评估制度。
第二,建立健全应用型师资与人才培养制度体系。转型高校能否实现成功转型,关键在人,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师资队伍的转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第三,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不仅存在人才培养层次问题,还存在培养通道问题。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社会价值与地位,必须解决职教学生从入口到出口不断发展的学位提升通道,打通中职、高职和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之间本来是断裂的通道,形成现代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三)办出特色——精准定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第一,着眼战略规划,强化顶层设计。《纲要》中曾经明确提出,高校要合理定位,努力规避同质化倾向,从而培养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第二,锁定地方需求,强化特色专业。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既要在办学历史中沉淀,也要在办学过程中寻找、培植、凸显和拓展,以此来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建立教育联盟,强化办学合力。地方转型高校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技能培养的硬件和师资条件严重不足,致使转型落不到实处。(摘编自《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
发展中应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一、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的内涵概述
我国大学组织机构一般融学术属性、行政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体。其中,行政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互动习得的外生属性,也是大学有效运转的外在条件。学术属性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属性,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学内部组织机构也相应地具备上述三种属性,只是不同类型的内部组织机构的属性有所不同。根据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和特点,可以将大学内部组织机构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级别的学术组织。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状况既要受到大学对其重视程度的影响,又要受到自身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其基层学术组织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学术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内部组织机构的管理上实行科层制管理模式,高层、中层和基层学术组织的地位呈金字塔式排列,基层学术组织处于大学内部组织机构的底层,导致基层学术组织的地位低和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
2.基层学术组织的权力和责任有限
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术组织权力结构体系中存在高层学术组织权力最大,中层学术组织其次,基层学术组织权力最小的现状,这样的权力分配体系使得基层学术组织的权力与责任有限。
3.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方向模糊
目前我国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阶段,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提供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科研成果,而不是以传统的学术精英和学术型研究成果为主。
4.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实力不强
与国家重点大学和省级重点大学相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在教育教学能力、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科学研究实力、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普遍处于弱势,进而导致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实力整体不强。
三、基层学术组织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策略
在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不断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积极作用,有效解决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基层学术组织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可行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重视基层学术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优化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组织体系
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成功办学的实践经验表明基层学术组织对推动大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大学纵向组织结构的微观层次,是大学内部组织机构中最基本的教学与研究单元,也是大学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2.加强基层学术组织管理,提高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管理水平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借助强有力的内部管理作为依托和保障。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层面应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发展的领导。另一方面,基层学术组织做好自身内部管理。
3.探索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内容与方式,拓展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依赖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应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阶段的人才培养需求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发展方向,革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应用型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使基层学术组织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摘编自《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他山之石】
“贵州车王”魏红杰做客博雅众创空间——
贵阳学院-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创新创业沙龙
(第6期)在贵阳学院大学科技园创业大厅举办
2021年9月14日,贵阳学院-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创新创业沙龙(第6期)在贵阳学院大学科技园创业大厅顺利举办。本次沙龙邀请到贵州吉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魏红杰董事长在创业大厅为同学们举行了一场关于“梦想、行动、坚守”的创新创业讲座。
出席讲座的嘉宾有贵阳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李灿,贵州双龙港经济区党工委组织人事部人才绩效处王云霄、党工委组织人事宣传处孙惠楠、党工委组织人事部党建处凌辉、贵州双龙港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局夏骏,贵州吉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古语、董事长办公室副主任翟炜,讲座由贵阳学院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主任王瑞主持,大二、大三、大四共80余名同学参与讲座。
首先,李灿为同学们介绍了魏红杰,并聘请魏红杰董事长为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导师,颁发了聘书。
然后,魏红杰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给同学们做了一个分享和引导。分享过程中也是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表示这次分享活动非常精彩。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赛车手,他用自己赛车生涯里遇到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的解决方式来告诉同学们在创新创业上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同学们听后受益匪浅。
讲座中魏红杰还和现场同学们开展了细致的交流互动,同学对魏董创立贵州吉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之前的情况以及他今后的发展和打算等方面进行了提问,魏红杰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并告诉同学们“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分享讲座结束,在场的嘉宾及同学们在大学科技园创业大厅进行了合影留念。本次创新创业沙龙旨在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并付出实践,鼓励大家“创新赢得未来,创业成就人生”。
讲座后,大家在会议室进行了一场小型座谈会,就进一步加强校地企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摘编自贵阳学院网站)
邵阳学院思政课教师赴四川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省委教育工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要求。我校思政课教师于7月19日至25日参加由教育部授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四川大学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此次研修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共30名思政课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实践研修。
本次研修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四川省红色资源,以专题教学和实践研修为主,辅之以现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思政课教师们聆听了四川大学吕志辉副教授所作题为《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与启示》的专题讲座。讲座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随后,研修班的学员们开始了为期5天的现场教学和实践研修。学员们先后到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震中遗址漩口中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邓稼先旧居、朱德故居暨朱德铜像纪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将帅碑林、邓小平铜像广场、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缅怀馆、邓小平故居等地,通过现场教学、观看图文、实地学习、现场感受等方式,深入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战胜困难的革命意志和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一个个革命故事、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纪念场馆、一件件红色文物,承载着革命先辈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也激荡着每一位参与学习的思政课教师的心灵。
通过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我校思政课教师穿越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中,重走革命道路、重温入党誓词、重唱红色歌曲、聆听革命事迹,在现场感知党史的温度。研修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党史,从党的光辉历史中吸取智慧,在以后的工作中,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充分挖掘红色思政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承担起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摘编自邵阳学院网站)
【高教动态】
绍兴文理学院教师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近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进行公示,我校教师教育学院付八军教授学术成果《学术资本转化: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荣获二等奖,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领域奖项。
据悉,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奖项,每5年评选一次,旨在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本次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44项,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199项。(摘编自绍兴文理学院网站)
临沂大学祝洪洋教授团队在光催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祝洪洋教授与黑龙江大学王国风教授合作,在高性能光催化CO2光催化剂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近日,其研究成果在一系列顶级期刊发表,并被材料科学站、催化计等多个公共媒体推送。
相关成果包括:“Erbium Single Atom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for Reduction of CO2 under Visible Light: CO2 Molecular Activation and 4f Levels As an Electron Transport Bridge”,该论文发表在国际材料学领域重要期刊《Small》(IF=13.281);“Dual Functions of CO2 Molecular Activation and 4f Levels as Electron Transport Bridge in Dysprosium Single Atom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with Enhanced Visible-Light Photoactivities”,该论文发表在国际材料学领域重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8.808);“Dual functions of CO2 molecular activation and 4f levels as electron transport bridge in erbium single atom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therefore enhancing visible-light photoactivities”,该论文发表在国际材料学领域重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12.732);“Substitution of Pb with Mn2+/Nd3+ to improve the luminescen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Cs4PbBr6”,该论文发表在国际化学工程领域重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273)。
该研究结合稀土离子特殊的4f电子层结构和半导体异质结在光催化还原CO2中的优势,成功制备了稀土—半导体异质结高性能复合光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原子的4f能级起到了电子传输桥的作用,增加了电子的传输,调高了复合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此外,稀土离子掺杂引起周围电子云密度的变化,能够更好的吸收CO2,起到活化中心的作用,与传统催化剂相比,稀土掺杂复合化合物的催化效率提高了5-7倍。该工作的一系列成果表明,通过对稀土单原子复合光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可以调节带隙和光捕获能力、促进电荷分离、提高材料的可见光催化性。研究成果能够为稀土单原子复合光催化剂的设计提供很好的理论和实验指导,与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相契合。(摘编自临沂大学网站)
主 办 单 位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主 编 蔡乐才
常务副主编 徐世雄
副 主 编 田联进 杨跃 范亚林 孔丽苏 钟卫 温卉